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,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
近些日子,听闻到了这样一种观点,近亲繁殖必然导致退化。近亲繁殖似乎已近成了弱智和低能的标签。乍听起来,似乎权威学术都是这样认为的。但细细想来,这似乎又是无知群众对严肃科学的又一次误判。
首先我还是想说说孟德尔的豌豆,豌豆可是自花授粉啊!是近亲的极端,可是也没见有人发现数千年来豌豆在退化。再回过头来看看进化的本质,就如文章开头的引言那样,现代生物学普遍认同的观点!如果要说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,那势必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,导致缺陷基因频率的上升。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下面,让我带大家一点一点分析。
我们先来说说最简单的情况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着致病性状,架设隐性基因a为致病基因,显性基因A表现型正常(如果反过来,所有的携带者都是有缺陷的个体,所以没有讨论的必要)。在这种情况下,种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决定于携带者Aa和患病者aa的数量。如果患病者aa并不影响其繁殖。那么,近亲繁殖后种群的基因平率并不会有变化,唯一的变化就是患病者会变多,携带者相对变少。但是通常的致病基因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(不然也没人觉得那是病)。因此,我们假设患病者aa个体不会有后代产生。
不难发现,在这种情况下,近亲繁殖加快了消除有害基因的速度。纯合子的概率大大提高了。
难道说近亲繁殖有助于种群进化嘛?你不用为这个现象感到惊奇,毕竟,这里提到的仅仅是最简单,最容易理解的一种遗传方式。没要考虑伴性遗传,细胞质遗传,多个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.....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,这种频率的变化,其更本原因是aa个体无法正常繁殖。也就是说,个体应为缺陷而被淘汰。这个和容易理解,想想种群中所有的基因都在一起,如果两个aa同时到一起,那么aa被删除。不难发现,aa必然会逐渐减少。担当足够少的时候,aa组合便很难出现,就如同被A稀释了。近亲繁殖的前提使得a到达了一个小范围,没有了种群中A的稀释,aa被剔除的可能性又再次的增大了。可见近亲繁殖本身并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,但是近亲繁殖使隐形致病基因的表现可能性大大的提高了,而这种致病的表现使个体淘汰,从而减少了种群致病基因频率。
这些说明了什么呢?从群体的角度来看,近亲繁殖如果可以确保剔除缺陷个体(使之不存在后代,也就是所谓的优生),那么似乎是有利于群体进化的。但是就个体而言,近亲繁殖大大的提高了有缺陷个体出现的情况。当然长期的这样下去,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致致病基因平率的减少,致病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地降低。
可见,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这一推理,八分胡扯。你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,我们所说的种族,血统往往都是近亲繁殖的结果。
而法律规定禁止近亲繁殖呢?仅仅是减慢了缺陷基因被剔除的速率。让以后的人都有机会成为携带者。
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。